2008-08-02

<垃圾即食物>--Waste Equals Food

4月22日地球日,你做了什麼環保行動? 拔掉不用的插頭? 走樓梯上下班? 上廁所少用一張衛生紙? 其實不光地球日這麼作,更應該把這些習慣落實在每天的生活中!

為了響應全球地球日,昨天(4/22)在台北光點電影院舉辦了由荷蘭知名的科學新聞工作者暨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人Rob van Hattum執導的《垃圾即食物》(Waste Equals Food)電影播映會,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先生、尖端執行長黃敏勇經理、行銷總監楊敏幼、總經理室郭敘吟以及版主小書童也應邀出席這個盛會,讓我們很榮幸能在第一時間透過國際導演的眼睛與思維,了解到世界各大企業早已著手生產環保產品的用心與方式,更體會到從事環保不僅是減少資源的浪費,將垃圾轉變成有用的資源或食物的新興概念,更將成為全球的潮流,並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與目標。《垃圾即食物》(Waste Equals Food)電影取材自《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一書,探討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之理念,並反省今日工業設計產品對地球環境所造成之影響。在地球資源迅速被耗盡的今天,尤其是在生產力與消費力與日俱增的中國大陸及印度等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嚴重的問題,發揮人類的高度智慧,以一種革命嶄新的生產方式:waste=food的概念,嘗試設計、開發具備「廢物再利用」、「永續循環設計」或是「無毒無害」特性的人造產品。

影片中提到目前著手這項概念的公司企業,如:NIKE、Herman Miller以及Ford 福特汽車公司等等,皆強調生產可被分解以及可被輕易拆解的產品;可被分解的產品概念在於這些東西被廢棄或使用怠盡後,不但不會造成地球的負擔,更會在分解的過程中變質成為另一種地球可用的資源或肥料,例如電影中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家英國的冰淇淋公司正在研發一種環保冰淇淋的容器,在一定的低溫下容器是呈現固體的型式,一旦丟棄回到常溫後這個容器會變成液體流入我們的地面,而液體內還包含有一些種子,所以當容器分解成液體,但不會成為地球的負擔,將這些種子播向土地的同時,也為地球的其他生物如鳥類提供了食物或是可再生的植物等等;另外,產品在設計時強調可拆解性,除了可避免過度使用有害的黏著劑,在產品丟棄後一整塊的原料可被拆除方便再利用,像是nike considered系列產品就是運用這樣的概念。影片中以不同的例子說明生生不絕的循環再生概念,以新陳代謝的方式不斷運行,在循環過程中並不產生完全無用的「廢物」,完全符合「從搖籃到搖籃」一書的概念。

以下的影片為電影《垃圾即食物》(Waste Equals Food)的片段,主要在講述一家荷蘭的紡織工廠,在面對國家環保政策與公司營利的衝突下,如何找到新的合作廠商與原料供應者,協力合作找尋無污染無毒的染料,在一千六百多種的染料中她們找到了16種染劑是符合環保又能染出所有客戶需求的顏色。

文章來源:Everest blog

沒有留言: